熊胆入药的历史沿革
2019-02-13 14:45:54
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”春秋战国时期熊被当作高级食材,其后各朝各代,熊都为天子诸侯们所嗜食。
熊胆入药已经延续千年,熊胆自汉代起已经有2000多年的中药药用历史,历代名医都将熊胆作为治疗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的特效药。
1、唐代《药性论》首次载入了熊胆粉的效用,其功效主治是“主小儿五疳,杀虫,治恶疮”,熊胆粉的应用载入了史册。
2、唐代《新修本草》(世界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著作)记载“熊胆味苦,寒,无毒。”“疗时气热盛变为黄胆,署月久痢,疳匿、心痛、疰忤。”在良药匮乏的古代,加上获取较难,熊胆价值不菲。
3、《食疗本草》载其:“主时气盛热,疳疾,小儿惊痫。”
4、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记载了熊胆粉的相关方剂,治疗小儿奶疳黄瘦,体热心烦用“熊胆一分,青黛半两,蟾酥半两,黄连末半两,牛黄一分。上药都研如粉,以猪胆汁和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以粥饮下五丸,日三服,量儿大小,加减服之。”治小儿疳疮,虫蚀鼻用“熊胆半分。汤化调涂于鼻中”。
5、《本草纲目》载其:“苦入心、寒胜热,手少阴、厥阴、足阳明经药也。” “退热,清心,平肝,明目去翳,杀蛔、蛲虫。”
6、清代《本草求真》载其:“入心、肝,兼入脾、大肠。” “功专凉心平肝。惟其凉心,所以能治心痛、疰忤、热邪等症;惟其平肝,所以能治目赤翳障,恶疮痔漏等症,且能入脾而治黄疸湿邪,入大肠而治久痢疳疾湿热,并治小儿风痰壅塞,发作惊痫,要皆除热凉血,而病自愈耳。”
7、《本草经疏》:“熊胆气味与象胆同,其所主亦相似。”“凡胆皆极苦寒,而能走肝、胆二经,泻有余之热。小儿疳积,多致目内 生翳障者,以肝、脾二脏邪清而外障去矣。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,及痘后蒙闭者,多因肝、肾两虚,宜滋阴、养血、清热为急, 诸胆皆不得用。”
8、《本草图经》:“熊胆阴干用,然亦多伪。欲试之,取粟颗许,滴水中,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。”
9、《纲目》:“按钱乙去,熊胆佳者通明,每以米粒点水中,运转如飞者良,余胆亦转,但缓耳。“退热,清心,平肝明目去翳,杀蛔,蛲虫。”
10、《中华本草》载:熊胆味苦,性寒,无毒。入肝、胆、脾、胃经。“清热解毒,平肝明目,杀虫止血。主治湿热黄疸,暑湿泻痢,热病惊痫,目赤翳障,喉痹,鼻蚀,疔疮,痔漏,疳疾,蛔虫,多种出血。”
从汉代到清代年间,就有366部中医药典籍记载了熊胆的功效。
1963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载其功能:“清心,平肝,杀虫。”主治“热盛黄疸,暑月久痢,蛔虫作痛,惊痫瘈瘲;外治目赤翳障,肠风痔瘘,风虫牙痛。”
1977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载其:“清热,平肝,明目。用于惊风抽搐;外治目赤肿痛,咽喉肿痛。”
1996年卫生部标准载其功能:清热,平肝,明目。用于惊风抽搐,外治目赤肿痛,咽喉肿痛。